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科建设研究

  • 赋能与调适:DeepSeek类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应用审思

    何玉芳;焦刚;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阵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亟须实现数字化转型。DeepSeek类生成式人工智能崛起,凭借其强大的数据整合分析、智能交互和内容生成等技术手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的全民化普及、生活化融入、精准化推进提供了条件。在拓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广度、融入日常生活、实现精准传播、提升互动体验等方面,DeepSeek类生成式人工智能展现出独特的技术优势。同时,运用DeepSeek类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算法主导风险、信息权力分散、数字成瘾现象等一系列风险与挑战也渐次显露。为此,应借助技术优化调控,稳固共识架构;建立健全制度机制,规范话语秩序;多维赋能增效,增强各族群众情感联结等举措,引导DeepSeek类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合理运用,使其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强大技术后盾,助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期 No.255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2K]
  • 中国式数字文明的生成逻辑、核心特质与实践路径

    崔建西;

    数字技术的变革性发展与广泛应用,推动着人类社会进入到数字文明时代。中国式数字文明既缘于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及其中国化时代化成果,也是中华文明赓续发展和时代创新的逻辑必然,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数字中国繁荣发展的现实使然。中国式数字文明特有的生成逻辑,使之具备了人本逻辑与技术理性辩证统一、集体利益与个体诉求有机融合、民族性与世界性双重彰显的核心特质。着眼现实,要从数字经济、数字政务、数字治理、数字文化、数字生态文明等维度,探索中国式数字文明实践创新的逻辑进路。

    2025年04期 No.255 1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8K]

贵州四大文化工程专栏

  • 三维生态观下阳明心学的发生论——阳明文化转化运用的新理论框架

    顾久;胡海琴;

    阳明文化要转化运用于当今社会,需要“由古而今,由士而民,由书而实”,需要与马克思主义、科学主义话语衔接并融合,更需要理论的创新。研究提出并阐释“生物—生态—生态哲学”的三维生态新理论视角,分析王阳明的个体生物学禀赋,以及他处身的明代中期的“明清小冰期”自然生态,面对由此引发、衍生的外寇入侵,明军避遁与募兵,白银货币化,帝制农商社会等局面,他遭遇了谋生方式、组织秩序、行为秩序、心态秩序等明朝社会全面危机。王阳明处此时代,对当时的人文生态进行反思批判,对朝廷官场采取疏离立场;为安身立命,他不断追寻并创新中华学脉,最终能代表时代,提出并阐发了自己的“心学”理论。

    2025年04期 No.255 2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7K]

国际中文教育研究

  • 习近平关于国际中文教育的复信:主要特征、核心要义与价值意蕴

    梁宇;靳帅虎;

    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习近平高度重视国际中文教育,曾向相关群体复信26封。这些复信在数量分布、关键时点、对象类型与话语风格上具有突出特征。深入学习领会复信精神,需要准确把握促进民心相通的中文学习观、服务全球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加强联通融合的交往实践观及推动人类进步的文明互鉴观四大核心要义。复信对于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未来,国际中文教育应坚定服务理念,拓展服务广度;完善培养体系,提升人才质量;加强内容建设,优化话语传播;深化中外合作,推动本土发展;优塑项目品牌,激活市场动能。

    2025年04期 No.255 3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1K]

国际中文教育研究_青年学者论坛

  • 语言传播环境与中文“环境嵌入式”传播路径

    唐培兰;

    语言传播需要重视传播环境的问题,通过研究语言传播环境的概念内涵、主要类型及适用分析框架,可分析语言传播环境对中文国际传播的影响。语言传播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影响语言传播行为和传播结果的背景、因素、事件等所形成的综合环境。分析语言传播环境可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级,物理、政策、政治经济、技术、语言、语言教育6个方面切入。当前,语言传播行为表现出非排他性、大众化、产业化、本土化、低龄化、数智化等特征;语言传播结果是语言价值、语言传播风险和语言教育资源供给3个因素动态平衡的体现。在语言传播环境视角下,提出“环境嵌入式”传播路径,借助本土化嵌入、数智化嵌入、产业化嵌入和构建中文传播环境预警机制等举措,提高中文传播成效,保障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期 No.255 4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经济与管理研究

  •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扩散演化及其影响解析

    罗浩轩;

    新质生产力融入农业部门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农业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与生产组织形式四位一体的系统性变革。这一变革有一个将构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引入或赋能农业的过程。农业新质生产力标志着农业步入后福特主义,在生成后经历了渗透、扩张和成熟三个阶段的扩散演化。“技术—组织—制度”创新机制的完成并进一步实现市场均衡是农业新质生产力扩散的最终形态。要注意的是,农业新质生产力扩散在现实性上会造成新型主体崛起与传统主体衰落,在可能性上会导致农业生产自然属性与市场机制的时空错配。因此,农业新质生产力扩散应该是一场生产函数革命与社会分配机制的协同演进,既要避免“技术乌托邦主义”,也要警惕“传统农业浪漫主义”。

    2025年04期 No.255 5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9K]
  • 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异质性研究

    李成刚;

    绿色金融是绿色发展背景下的一项重要实践,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受到广泛关注。现有研究在考量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不同维度和区域异质性仍然较为缺乏。为了弥补这些不足,利用2008—2022年中国30个省、直辖市以及自治区的年度面板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结果发现:绿色金融显著地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并且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五大新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和“开放”维度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但是对“创新”“协调”和“共享”维度的影响并不显著。绿色金融对不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在东部和中部地区,绿色金融对“绿色”和“开放”维度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在西部地区,绿色金融对“协调”和“开放”两个维度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在东北部地区,绿色金融显著地推动“创新”“绿色”和“共享”发展。

    2025年04期 No.255 6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9K]

法学研究

  • “中华民族精神”如何嵌入司法裁判?——基于44份司法裁判文书的实证分析

    廉睿;

    作为“意识”反哺司法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华民族精神”对司法活动之影响尚未获得学界应有的关注。以44份典型“司法裁判文书”为样本,辅之“田野”方法,可促成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司法解构。研究表明,“中华民族精神”及其相关表述之所以出现在司法裁判文书中,既是为了迎合司法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需求,又同司法判决的“介质”功能密不可分。“中华民族精神”对司法裁判文书的形塑,采取的是一种“以国之名”逻辑,并聚焦于“民刑分离”“主动开启”和“复线运转”三重维度。面向未来,应继续在司法裁判中嵌入“中华民族精神”。就具体行动方案而言,应该实现三个“在场”,即“思想在场”“效力在场”和“技术在场”。“思想在场”,即以“包容性秩序观”为框架,构建“中华民族精神”与司法裁判的良性互动机制;“效力在场”,即以“裁判说理”为场域,厘清“中华民族精神”的司法效用边界;“技术在场”,即以“法律论证”为手段,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等价值观念对司法争议点进行证成。

    2025年04期 No.255 76-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7K]
  • 反向学术不端及其法律规制

    董新凯;

    与传统学术不端不同,反向学术不端具有目的的阻碍性、结果的破坏性、竞争的异端性和行动的欺骗性等特点。反向学术不端对高质量科技创新的损害巨大,亟需强化法律规制。法律对反向学术不端的规制,需要以促进高质量创新为价值引领,加强法律与道德的有机协调。法律对反向学术不端的有效规制是一个渐进过程,包括现行法律制度的灵活适用、相关法律的修改完善、专门法律制度的出台等阶段。反向学术不端的法律规制是一个综合治理体系,既要选择合适的法律依据,有效运用多种模式,如预防与应对的有机结合、全过程治理、软硬法的协同以及专业治理与社会共治的融合等;也要相关主体共同参与治理并加强协作,重视法律责任的设计与适用。

    2025年04期 No.255 8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6K]

历史与文化研究

  • 中国设计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的手艺问题研究

    邹其昌;

    自2004年构建中国当代设计学理论体系的主张被提出(亦即中国设计学自主知识体系,或称“第三种体系”“人民设计学体系”)以来,便展开了持续而深入的系统性多维度研究。围绕当代设计学体系构建的核心板块手艺设计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手艺、手艺化和手艺性进行挖掘与探讨,分析三者在手艺设计学体系构建中的价值及其内在关系。其中,手艺作为设计的根基,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和人类智慧,本体性、专注性、自然性和在地性是其基本品格。手艺化则代表着手艺与现代科技和生产方式的结合,具备延展性、适应性、多维性和共生性等特征,是传统手艺与当代设计创新的桥梁和价值转化的途径。而手艺性则进一步从精神性、普世性、价值性和品质性等角度赋予手艺和手艺化更深层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因此,系统分析三者的内涵和品格,探讨它们在当代设计学体系中的应用及其相互作用,旨在推动现代手艺设计学的建构与发展,并为中国设计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理论支持。

    2025年04期 No.255 98-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3K]
  • 艺术乡建的场景逻辑与优化路径

    齐骥;陆梓欣;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艺术乡建不仅是中国当代艺术走出困境,谋求社会转向和创新发展的积极尝试,更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路径。从场景理论出发,能清晰揭示当前艺术乡建的场景逻辑,即以“后生产主义乡村”为特征的集聚逻辑,以文艺界—艺术舒适物—艺术蜂鸣为核心要素的营造逻辑,立足在地乡土家园与面向乡村文明形态再构的价值逻辑。在新发展阶段,以场景价值为核心,实现文化艺术与“人”和“地”的联结,是艺术乡建的关键。为此,艺术乡建应立足乡村文化生态的重塑、艺术蜂鸣磁场的生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乡村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和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赋能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

    2025年04期 No.255 109-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语言与文学研究

  • 翻译的构式转换及其认知阐释

    刘瑾;司卫国;

    翻译构式观是在认知翻译学和构式语法兴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一种翻译研究新思路,其基本理念是将翻译视为一项以构式转换为基础的认知活动。但现有研究对构式转换的概念、过程及制约因素缺乏系统性探讨,这无疑削弱了构式转换过程的可操作性。因此,需基于构式语法的基本理念对构式转换这一概念进行学理化阐释,再以英汉构式翻译为例探究构式转换的过程,挖掘出构式转换背后的制约因素,进而构建翻译的构式转换模式。这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认知翻译学理论,拓展构式语法的应用研究。

    2025年04期 No.255 120-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 20世纪80年代文学批评的体式变革

    尹林;

    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批评将文学性放在一个较高的位置。在尊重文学性的基础上,文学批评从包含美文体、杂文体的散文体不断向论文体发展,形成了兼顾文学品质与科学品质的评论格局。其中,美文体具有贴合文本、含义隽永、易于接受的功能,促使文学批评与文学作品水乳交融。杂文体言辞锐利、形式自由、形象生动,使得文学批评更加活泼且言之有物。论文体体现了文学评论的学院化品质,促成文学批评往专门化、实证化和跨学科化三个方向发展,催生了文学评论的学院派气质。文学期刊在此期间起到了重要的组织和导向作用,并意识到了创作与批评是文学的双翼,因而对于文学批评的多元化尤为重视,推动了文学评论的百花齐放。

    2025年04期 No.255 130-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1K]

教育学研究

  • 职业学科建设:历程、现状和展望

    侯长林;

    职业学科是职业教育类型学科的总称,是基于中国国情并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类型的标志性概念。职业学科建设的历程主要包括职业教育学学科单独发展阶段、职业教育的学科建设阶段和职业学科建设的初创阶段。目前,职业学科建设尚处于初步阶段,具体主要体现在形成了概念体系、梳理了内在逻辑、考察了哲学基础、论证了合法地位、设计了建构路径、探讨了逻辑理路、构建了发展模式、讨论了学科文化、借鉴了域外经验九个方面。展望未来,由于我国已经进入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就应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和职业学科建设的实际,主要抓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建设目标的确立、“三大体系”同步构建和行动方案制定等重点工作,以推动职业学科建设逐步走向高水平。

    2025年04期 No.255 140-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5K]

青年学者论坛

  • DeepSeek赋能低空经济发展的四重逻辑与协同路径

    徐政;

    在新兴无人机与智能航空器技术迭代升级的背景下,DeepSeek作为大模型技术的代表,正深刻重塑低空经济格局。其价值赋能体现在通过构建空域数据统一体系、筑牢安全屏障、加速产业升级,为低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技术赋能则依托算法重构低空基建、拓展多元场景、实施智慧调度,驱动低空经济向智慧化转型。然而,当前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仍面临多重治理瓶颈:标准体系缺失导致规范统一困难、基础设施滞后制约运营效率、空域分配复杂增加管理难度、高昂成本阻碍设施普及。基于此,生态赋能需以DeepSeek为引领,通过健全空域管理,高标准引领低空产业前行;强化基建布局,全方位提升低空服务保障水平;创新应用场景,高效率利用城市空域资源;深化产业协同,强链条塑造低空市场优势。

    2025年04期 No.255 151-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