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

  •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空向度、建构原则与实现路径

    罗永宽;王文浩;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从中华文明发展史的角度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从社会主义文明演进历程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新样态;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表达。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须遵循坚持人民至上、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和坚持守正创新的关键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七个着力”要求,明确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领导力量、方向准则、精神导引、媒介支撑、载体依托、文脉根基和应予具备的全球视域,为在新征程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

    2024年02期 No.247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5K]
  •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智能技术异化及其应对

    刘爱玲;

    马克思从表征与特点、影响与冲击、产生根源及消解路径对技术异化进行了多维阐释。伴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异化既有马克思关于异化形态论述的共性特征,也包含了智能社会中的新挑战,主要表现为个人自我实现受阻、社会公平治理弱化、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威胁。在智能技术发展进程中需要积极预防,作出相应的引导规范:立足本我,构筑智能创新发展战略和监督管理机制;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推进自我调适与自我实现的智能导向;聚焦技术创新的发展路径,强化阵地建设与话语传播的智能支撑;遵循智能向善的伦理原则,推进全球人工智能治理。

    2024年02期 No.247 1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9K]

数字法学研究

  • 数字作品转售的版权风险与制度应对

    冯晓青;高源;

    数字作品转售市场的发展,需要以发行权用尽原则向数字环境的扩张为基础。以控制权转移为核心的数字作品转售依托下载方式开展,使复制权侵权风险成为数字发行的阻碍。在司法实践中,欧盟与美国法院对计算机软件交易中的必要下载行为予以豁免,但认定计算机软件之外的数字作品转售侵犯复制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与我国著作权法存在适用数字发行权用尽的空间。在立法上,通过合理使用制度对数字作品转售中必要下载行为予以豁免,辅以删除管理技术,将实现发行权向数字环境合理扩张。

    2024年02期 No.247 2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7K]
  • 数字加密艺术品的法律属性及其交易规制

    刘华;李晓钰;

    数字加密艺术品是文艺创作加持区块链科技所产生的多要素融合式美学产物,加密技术赋予数字化艺术品版权确定性、交易可追溯、价值变现快等异于传统艺术的商业化特征。数字环境下的加密艺术创作具有跨越版权、物权、虚拟财产权益等传统制度框架的法律属性,需要结合加密艺术品的现实样态与流转效果对其作出准确的法律解释,同时正确认识“数字商品”和“数字作品”之间在权利内容与交易行为上的差异性。针对平台经济衍生出的非同质化权利保护与监管难题,应从网络平台公共性角度规范数字加密艺术品运营相关主体的责任行为。

    2024年02期 No.247 3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3K]

社会学研究

  • 适老化转型、基本养老服务供给与服务型政府建设——基于建立精准服务主动响应机制的思考

    何阳;娄成武;

    在基本养老服务场域中建立精准服务主动响应机制是中国政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推动适老化转型的重要议题。适老化转型背景下服务型政府建立精准服务主动响应机制的愿景,可勾勒为政府在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指导和全过程、多主体监督情境下,秉承主动性原则,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来识别老年群体的基本信息及差异化需求,积极整合与配置养老资源,实现基本养老服务资源供给与老年人差异化需求精准匹配,并且及时跟踪基本养老服务满意度和需求变化,动态调整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内容,从而推动养老服务模式由“人找服务”向“服务找人”转变。适老化转型背景下服务型政府建立精准服务主动响应机制应充分考虑公办养老机构和民办养老机构提供服务的行为特征、实践逻辑等要素,通过大数据赋能方式,建立起政府主导型精准服务主动响应机制和政府监管型精准服务主动响应机制,而这需要坚持价值、技术、组织和制度“四位一体”的行动逻辑,做到价值的精准定位、技术的精准嵌入、组织的精准引导和制度的精准发力。

    2024年02期 No.247 4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8K]
  • “老漂族”返乡自我养老选择的影响机制研究

    汪永涛;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大量老年人进城照顾孙辈、料理家务,“老漂族”群体由此产生。随着老龄化现象的加剧,“老漂族”养老日渐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根据个人生命周期和养老空间选择的双重维度,“老漂族”的养老方式可分为四种类型:返乡自我养老、返乡家庭养老、进城抚育式养老和进城家庭养老。大部分“老漂族”更愿意选择返乡自我养老,而他们选择这种养老方式的影响机制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利他主义心理,“老漂族”认为自己是家庭负担,返乡自我养老能减轻子女家庭的压力;第二,“老漂族”在城市中往往属于边缘者、弱者角色,难以形成身份认同以及获得归属感,而返乡自我养老能获得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第三,个体化的需求,“老漂族”返乡自我养老能获得独立的空间和自由的闲暇时间,并减少与子女之间的矛盾。

    2024年02期 No.247 5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2K]
  • 以社会救助推进共同富裕:逻辑、效能、问题与对策

    宁亚芳;

    社会救助制度如何充分发挥促进共同富裕的效应,是立足中国式现代化背景推进改革优化应当考虑的根本性问题。与西方国家社会救助实践不同,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逻辑在于:以人民为中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救助理念坚持兜底和补短原则,救助申请坚持向全民开放,救助资金坚持政府主责,救助资源坚持社会协作,救助方式坚持分类多样。针对新形势下社会救助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研究立足强化社会救助促进共同富裕的效应这一视角,提出了四条主要建议:提升社会救助对象识别精准度,真正让共同富裕惠及低收入群体;拓展非商品化服务类社会救助供给,让低收入群体在有人情、有温度、有效果的服务类救助中真实享受共同富裕带来的成果;形成多元主体共促高效的社会救助资源供给机制,最大化扩大社会救助促进共同富裕的效应;运用智能化、数字化技术优势,为社会救助促进共同富裕夯实技术基础。

    2024年02期 No.247 6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9K]

教育学研究

  • 家庭教育的“三重迷失”及其重振之路

    龙宝新;

    家庭教育在儿童自我发展、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扎根”作用,其本意是“家”的教育、“身”的教育与“根”的教育。当代家庭教育正走上一条祛魅、失魂、退化的不归之路,“离家”“离身”“离心”的“三离”倾向不断弱化家庭教育的影响力与生命力,家庭教育基地失守、家庭教养目标走失、家教主体地位丧失是其集中体现。发挥家庭教育独有的建基灵魂、培植善端以及人生打底的功能,是新时代我国家庭教育重放异彩的应然之路。要重振家庭教育,就应秉持“回归家庭、回归身教、回归根元”的精神意旨,重显“家教”的原意初心,重构家庭教育的教养目标,重拾家庭教育的扎根功能。

    2024年02期 No.247 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2K]
  • 新生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困境与对策

    邹太龙;

    作为乡村教育的新生力量和未来的中流砥柱,新生代乡村教师关系到乡村师资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国家教师政策的支持和作用下,新生代乡村教师在教师资源供给、师资整体质量和素质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然而,由于职业转换能力强、城市化特征明显和离农化倾向突出,新生代乡村教师队伍依然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结构缺失和人才流失等问题。树立由“本地化”转向“本土化”的建设理念,完善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师资培养模式,提前回应新生代乡村教师的真实关切、动态调适现行有关乡村教师发展的政策和加快维护乡村教师稳定的社会环境建设极为重要。

    2024年02期 No.247 90-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9K]

经济与管理

  • 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是否驱动了地方数字经济发展?——基于创新扩散机制的实证分析

    陆军;张越;

    基于2012—2020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火炬统计年鉴》、北京大学企业大数据库、国泰安数据库等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国家高新区的技术创新对其所在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检验了高新区技术创新扩散的具体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国家高新区的技术创新与本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关系,而这种积极效果的产生机理,包括促进地方数字经济产品创新和提升企业利用数字技术水平。但机制检验模型的回归结果显示,国家高新区对数字技术应用规模的显著促进作用仅限于高新区内部,对外部企业利用数字技术的影响甚微,这意味着国家高新区对地方数字经济市场需求的拉动力比较有限。

    2024年02期 No.247 100-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7K]
  •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培育“积极成员”的路径探索

    肖盼晴;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手段。在这一过程中,培育“积极成员”至关重要,直接关系乡村振兴和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两大目标的实现。从改革实践看,集体产权的权能拓展极大地促进了成员财产性权利的拓展。但改革过程中由于政府主导、象征型参与等原因,导致了集体成员的消极参与,严重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为解决上述问题,应贯彻辅助性原则以实现各层级的良性循环。即:遵循下层的优位主导,而非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干涉;通过横向的分域治理为不同主体的意思自治留足空间,以实现不同主体间的互推与互促;需构建统合的责任承担机制,以促进成员积极性的提升;立法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成员知情权的保障机制,使成员个体掌握更多的信息以提升自身的可行能力与自主选择力。

    2024年02期 No.247 118-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7K]

历史研究

  • 总材山、关辅天灾与后突厥汗国的建立:以王仲玄、赵惠满墓志为中心

    李锦绣;张慧芬;

    以《王仲玄墓志》《赵惠满墓志》为中心,探讨骨咄禄复兴突厥汗国早期的地利、天时因素。根据《王仲玄墓志》,可以确定总材山在突厥第一次反叛中已具有重要地位,第三次反叛时骨咄禄“保总材山”,占据了复兴突厥汗国的地利优势。骨咄禄起兵后,唐对其采取了消极防御政策,这固然有西域政局不稳、唐周易代内乱多发、武则天排斥异己残杀武将等内外原因,但也不能忽视永淳前后关辅与漠北天灾对骨咄禄坐大的影响。永淳元年关辅等地区的天灾,削弱了唐反击骨咄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任由骨咄禄在总材山与黑沙城发展势力;而之后的漠北三年大旱,为突厥进入于都斤山、瓦解唐漠北羁縻体制提供了契机。

    2024年02期 No.247 129-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2K]

语言学研究

  • 汉字文明“申遗”述论:机遇、挑战与路径

    安丰存;佟祉岳;

    汉字作为汉字文化圈国家的一种共存文化,其“申遗”问题由来已久。汉字“申遗”不仅要突破语言文字作为申报主体的限制,同时还要面临周边国家和地区对于汉字“申遗”过程的挑战。汉字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不仅自身形成了独特的文字文化样态,同时还衍生出许多相关文化样态;不仅促进了造纸术、印刷术等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同时也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世界,最终形成了汉字文明体系。然而,在现代文明及新兴科学技术影响下,汉字文化及其许多衍生文化面临发展困境,急需传承保护。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背景下,汉字文明这一人类独特的文明样态的“申遗”问题迎来了新的历史契机。研究基于对汉字书写识读及汉字衍生文化发展危机分析的基础上,以汉字文明作为“申遗”主体具体论证“申遗”路径及其可行性,进而阐述汉字文明“申遗”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2024年02期 No.247 139-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6K]
  • 汉语方言亲属排行最末的词及其用字略论

    张青松;

    现代汉语方言表示排行最末的词主要有四大类:“末”类、“幺”类、“■”类、“细”类。“末”类词包括末、蔑、灭、晚(满、颟、蛮)、■、尾、屘,等等;“幺”类词只有一个成员,即幺(夭);“■”类词包括■、孻(拉),等等;“细”类词包括细、碎,等等。这四类词在使用上各有特色,其中“末”类词的成员最多,使用范围也最广;“幺”类成员最少,但使用范围比较广;“■”类词与“细”类词的成员比较少,使用范围也比较窄。从这四类词的用字来看,“末”“蔑”“灭”属于同源通用字;“■”“屘”“孻”是分别为“晚”“尾”“■”的引申义而造的方言俗字;“满”“颟”“蛮”是“晚”的同音借字,“夭”是“幺”的同音借字,“拉”是“孻”的同音借字;“■”是“■”的讹字。由此可见,现代汉语方言的用字情况值得我们全面清理与深入研究。

    2024年02期 No.247 14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3K]

  •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来稿须知

    <正>《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贵州师范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双月刊),以纸质和网络两种形式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被国内外多家重要检索系统收录。本刊栏目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社会学、教育学、经济与管理、法学、公共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国际中文教育、历史与文化,语言与文学,兼及交叉学科和新兴领域。本刊发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的转载率较高,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贵州省优秀期刊和贵州省一级期刊等。

    2024年02期 No.247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