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 论抗战文学的历史地位

    张中良;

    抗战文学研究虽然成果可观,但目前在现代文学通史中的地位却与史实不甚相配,对此应当认真反思。抗战文学之所以值得重视,一则其是悲壮的抗战历史的真实写照,铭刻着中国军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殊死反抗,描绘了战时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浸透着中华民族饱受战争苦难折磨的血泪,传递了从愤怒、哀伤、怨艾、焦灼到捷报传来的宽慰,直至为最后胜利而狂喜的民族心声;二则其独具风采,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诸文体的创新性建树就可以看出艺术成就之辉煌,抗战文学没有中断现代文学的历史进程,而是将现代文学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与独特的审美建树应该获得充分肯定,其历史经验值得认真汲取。

    2025年05期 No.256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5K]

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出发点及其伦理属性

    张康之;镇龙桂;

    我们正处在全球化、后工业化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同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对风险社会的回应。从共同体的演化史看,农业社会中的共同体形式是家元共同体;在工业社会中,建构起了以契约为纽带的族阈共同体;我们正在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合作共同体。合作共同体包含人与人的关系,同时也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的生活和存在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对客观现实的回应,也代表了一种主观追求,人的意志是共同体建构的出发点。共同体与社会既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观察视角,也是人的生活形态的两种形式。社会的观念是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建立起来的,在社会的视角中所看到的是自私自利的人。合作共同体是共同体与社会的统合形态,包含着可以进行科学分析的社会结构以及人的关系,也包含着人的行为、交往以及生活的道德规范。

    2025年05期 No.256 1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6K]
  • 数字交往赋能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机理与路径

    张建云;

    共同体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形成的联合体,交往的规模和程度决定着共同体的发展状况,而交往的发展又是由生产力、科学技术进步状况决定的。当今时代,基于数智技术体系形成的数字交往超越时空和信任,推动普遍交往深度发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创造前所未有的基础和条件。数字交往促进全人类主体现实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体状态),推动全球化深度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性实践形态),促进世界各国基于共同价值达成价值共识、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价值原则与目标)。随着数智技术深度融合,数字交往普遍深度发展,在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引导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必将更深入人心,建设前景必是无限光明。

    2025年05期 No.256 2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1K]

贵州“四大文化工程”专栏

  •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视域下的布依族古歌源流研究

    黄德林;

    布依族古歌承载着布依族的历史文化记忆和精神情感追求,是中华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将社会生活理念、家庭伦理和道德观念等贯穿其中,颂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涵养人们情系桑梓、报效国家的精神情怀,深深熔铸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思想表征和内在品格。从自然、劳作、人际、仪式、历史等多个维度,追寻布依族古歌的起源和发展,有助于深入理解这一古老文化载体与多民族文化蕴含的共有文化因素,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文化认同、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互文。布依族古歌及其所蕴含的多民族共同文化基因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基础。

    2025年05期 No.256 3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8K]

国际中文教育研究

  • 从模仿到重构:AI生成教案对国际中文教育新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影响

    丁安琪;蒙小凤;

    AI生成教案通过提供规范化模板、多元教学策略库及资源整合效能,显著降低国际中文教育新手教师备课门槛,缩短其从机械模仿到结构化设计的成长周期,然而AI生成内容存在文化语境表层化、情境适应性不足及创新力抑制等风险。基于32份AI生成教案案例,探讨AI技术对国际中文教育新手教师群体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双重影响及优化路径,提出“批判性筛选—文化重构—元认知干预”的三阶跃迁路径,构建“AI生成基础框架+教师主导本土化适配”的人机协同模型,强调教师需通过调试指令工程与错误反哺机制,将技术工具转化为教育智慧增长的催化剂。实践表明,AI的合理应用可优化教案质量,但技术效能深度释放需以教师的跨文化敏感度提升与反思性实践能力强化为前提。

    2025年05期 No.256 4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5K]
  • 日本华文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兼论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的关系

    韦九报;

    学生中文习得水平的影响因素是国际中文教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但对于华裔学习者而言,其习得水平还受到诸多课堂外因素的影响,以教学效果为因变量的研究更能揭示教学规律。日本华文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对华裔学生的教学效果差异很大,受到年龄、家庭支持、身份认同和与中国联系等因素影响。根据不同影响因素和教学效果,华文教学可分为母语型、祖语型、外语型三种类型,狭义的国际中文教学已不能涵盖这三种类型,有必要提出广义的国际中文教学概念。母语型华文教学应当成为研究新课题,祖语型华文教学应当加强理论创新和实践研究,外语型华文教学可以与国际中文教学共同开展。未来,华文教育和国际中文教育关系研究宜统筹考虑内容与对象、语言与文化、低龄与成人学习者、华裔与非华裔学习者、官方与民间、传播与传承、国家视野与超国家视野等关系。有关方面应妥善协调以上关系,扬长避短,共同推动中华语言文明走向世界。

    2025年05期 No.256 5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0K]

生育政策研究

  • 三孩政策下生育配套支持措施:政策偏差与普惠性调适

    王春凯;石智雷;

    随着“三孩政策”的实施和相关生育配套支持措施的推行,不同群体的生育分化现象逐渐显现。生育配套支持措施的政策偏差造成群体间在生育制度福利和制度感知上的不平等,不同群体间生育意愿的实现存在分化,导致生育行为的群体性差异。生育配套支持措施应坚持普惠性、政策激励相容和以家庭整体为单位的原则,保证生育配套支持措施能够最大程度惠及广大群众。当前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生育休假制度、生育保险基金、生育补贴制度、个体化生育支持政策均存在一定的政策偏差,影响了生育配套支持措施普惠性的发挥。应通过相应的制度改善和配套制度调整,提高生育配套支持措施的普惠性和针对性,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2025年05期 No.256 65-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9K]
  • 进口竞争与居民生育抉择:机制识别与异质性分析

    肖涵;葛伟;

    随着我国加快融入国际贸易体系,进口贸易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市场竞争压力。研究进口竞争对居民生育抉择的影响及其机制和异质性,并利用地理数据来构造工具变量,实证结果显示:第一,进口竞争降低了居民生育行为,尤其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进口竞争对居民生育行为影响更大;第二,进口竞争通过降低居民工资收入和增加居民工作强度两种机制综合降低了居民生育行为,且对居民一孩生育行为影响最大;第三,进口竞争对西部地区女性居民生育行为影响更大,女性劳动者需要在就业与生育中进行艰难权衡取舍。故需在优化进口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中减少同质化竞争,并支持女性平衡家庭与工作关系,倡导包容性生育政策,营造生育友好型国际贸易环境。

    2025年05期 No.256 75-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9K]

经济与管理研究

  • 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技术自主化、应用场景化与生态系统化

    陈柳钦;

    在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背景下,人形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与高端制造深度融合的载体,正成为衡量国家创新能力与产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在感知、控制、执行与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领域实现初步突破,但仍面临核心部件依赖、原始创新不足与标准体系缺失等结构性短板。因此,要形成“国家战略引导—企业主体攻关—高校科研支撑”的技术自主化机制,通过“工业—服务—公共”三层结构推动场景化拓展,以“纵向链条整合—横向支撑协同”为核心构建生态体系。未来应通过构建系统性政策路径、激活场景牵引机制、推进平台型能力构建,实现由“技术追随”向“生态引领”的战略跃迁,助力中国人形机器人从工程样机迈向全球产业高地。

    2025年05期 No.256 8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9K]
  • 民宿产业集群赋能城乡融合发展:内涵、逻辑及路径

    吕宛青;余正勇;

    民宿产业集群作为乡村振兴实践的重要抓手,是联动城乡和助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载体。民宿产业集群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内涵在于以民宿产业集群作为城乡产业融合载体,充分发挥其规模化、集群化和品牌化效应,通过要素、产业和功能等多环节联动城乡,实现城乡多层次、多维度和多尺度的融合实践,构建共融共建共治共享共荣的城乡发展共同体。民宿产业集群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于嵌入双轮驱动背景下,其作为产业融合载体何以统筹城乡实现城乡高质量可持续融合发展。民宿产业集群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涵盖协调互动、要素吸附、经济振兴、社会治理和环境优化五个方面,赋能机制由要素互通、产业互融、结构互动、功能互补和治理互商五个核心机制组成。在此基础上,围绕政策制度创新、产业协同发展、要素流动优化、治理模式重构、品牌生态塑造五个维度构建民宿产业集群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形成“政策引领—产业联动—要素互通—治理协同—生态共生”的系统体系,以民宿产业集群为纽带打造城乡发展共同体,赋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2025年05期 No.256 9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8K]

数字法学研究

  • 数字时代著作权利益平衡的范式转型——从“权利的例外”到“使用者权利”

    林秀芹;代晓焜;

    数字技术驱动文化生产实践的范式转换,赋予使用者深度参与文化共创的客观能力,催生其充分实现文化利益共享的时代诉求。然而,传统著作权制度以作者权利为本位的理论建制及通过“权利的限制与例外”被动承认使用者利益的体系逻辑,难以实现著作权利益配置的结构性平衡,亦无法充分发挥著作权增益社会文化福祉的制度目标。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探索推动著作权的利益平衡重心由构造“权利的限制与例外”向发展使用者的积极权利转换:通过澄清使用者的主体性地位、有力保障使用者的积极利益、塑造使用者权利的动态规则体系,并尝试构建使用者必要的接触权、副本所有权及转换性创新使用权,为数字时代著作权的利益平衡寻求新的制度支点。

    2025年05期 No.256 109-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9K]
  • 数据跨境负面清单治理的规范基础与规则构造

    陈云东;杜泽渊;

    数据跨境流动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成为连接价值创造与风险防控的关键通道,但同时也面临着主权安全与自由流通之间的矛盾。围绕这一治理难题,中国自2024年起在京津沪自贸试验区试行数据出境负面清单制度,逐步构建起以风险分级、权利平衡与动态调整为核心的数据跨境治理模式。该治理模式以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三部基础法律为上位法依据,体现出阻断高风险数据出境、分级精细监管与效率—权益兼顾的三重治理逻辑。随着试点推进,制度运行中也暴露出个人信息界限模糊、豁免机制冲突等问题。在规范体系尚未统一的背景下,亟需构建统一、全面、可调整的制度框架,协调国内规则并与欧盟GDPR、TPP自由流动条款及RCEP主权保留原则实现对接,逐步形成以“风险分级互认+负面清单与例外机制”为支撑的中国方案,为全球数据治理碎片化提供制度解法,推动我国由制度响应者迈向规则引领者。

    2025年05期 No.256 121-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4K]

历史与文化研究

  • “亲亲相隐”及亲亲伦理的当代价值意蕴

    李建军;刘田;

    中华文明在2000多年前基于国家民族连续稳定发展的现实需要,积极构建和维护家庭家族生活中的亲亲伦理。孔孟儒家思想主张在合理限度内和适当条件下的“亲亲相隐”,体现了扬弃绝对公平正义而积极维护亲亲伦理的辩证思维。“亲亲相隐”内蕴的亲亲伦理彰显出有效维护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切实保障国家民族稳健发展的重大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内蕴的亲亲伦理思想理念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进程中,坚持系统观念合理地遵循谦抑性原则以传承发展亲亲伦理,有利于现代中国实现更高水平的社会“善治”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以切实保障中华文明的连续稳健发展。

    2025年05期 No.256 132-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0K]
  • 互文共生:数智时代史诗的多模态传承

    毛巧晖;

    史诗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信息。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史诗为了适应社会生活与审美的变化,其传承突破了口头、书面等传统样态,表现出新的趋向和特征。特别是音频、视频、音视频乃至脑电技术的加入,在改变了传承方式的同时,也构建了口头文本、书面文本、舞台表演文本、短视频及通俗读物、文化景观等多模态文本;不同类型的文本在故事内容呈现上虽各有侧重,但彼此之间形成了互文共生的有机联系。多模态传承不仅有助于深入挖掘史诗的文化价值,还进一步促进了史诗跨民族、跨地域传播与交流,推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另外,跨媒介叙事对推动史诗与旅游等文化产业融合,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一定助益与镜鉴作用。

    2025年05期 No.256 141-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青年学者论坛

  • 迈向“承认”:高校教师学术评价的现实镜像与理性进路

    马健云;

    作为教育评价改革的关键环节,高校教师学术评价不仅需要制度的规范协调,更应发挥学术共同体“承认”的导引作用。“承认”理念为探视基于法理规约和校本实施制度架构下的高校教师学术评价提供了新视角。一方面,高校教师学术评价制度本身的“承认”实现是以大学学术性本质为根基,并通过“明确”与“默会”的双重方式进行表达。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获取“承认”的过程体现了学术共同体对知识发现和教师发展的价值共意,通过确证评价环节彰显的学术自治文化,进而形塑以“承认”为基础的教师发展观念认可与共同体内部层级转换逻辑。然而,在非理性惯习的诱导下,部分教师长期面临“知识分子”与“社会人”的身份模糊、“失位”与“失语”的失落困境。基于此,重构高校教师学术评价制度的价值认同,明确多维要素系统整合的价值判定,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协同的价值统一,成为高校教师学术评价迈向“承认”的理性进路。

    2025年05期 No.256 151-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