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专栏

  • 主持人语

    黄其松;

    <正>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指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2025年06期 No.257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 新质生产力重塑资本全球积累结构的中国路径

    胡博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融入全球化进程,既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举世瞩目成就,也暴露了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不足、受资本全球积累结构掣肘的问题。新质生产力以原创性和颠覆性科技创新为核心,以战略性和未来产业为依托,为破解资本全球积累结构对中国产业链的“低端框定”和价值链的“低端锁定”,提供了内生动力和物质基础。为此,以新质生产力重塑资本全球积累结构,要以建构新发展格局为基础,以协同国内外价值链为重点,以中国特色科技体制为依托,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资本积累结构提供“中国方案”。

    2025年06期 No.257 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5K]
  • 中国省域新质生产力的时空差异及空间收敛性研究

    胡剑波;樊国杰;

    因地制宜发展省域新质生产力,是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力抓手。通过三阶段超效率SBM-DEA模型与GML指数模型采集并分析中国大陆30个省域行政区的新质生产力的静态和动态演变特征,继而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探索其空间收敛性。研究表明:初始阶段中国省域新质生产力年均水平值为0.382,剔除外部影响因素后,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整体有所下降,呈现显著的省际差异及八大经济区差异,且沿海经济区高于其他经济区的典型特征,但其向好的趋势明显,展现出新质生产力跃升的巨大潜力;新质生产力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生产边界的移动,其驱动机制呈现出双重驱动型与单极突破型的特征,表现为“东、中、西、东北”依次下降格局;各省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地理空间上普遍不存在σ收敛,但存在显著的空间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研究结论有助于把握新发展理念背景下中国省域新质生产力的真实发展水平与分布特征,同时为全国八大经济区及其他区域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策略提供理论支撑。

    2025年06期 No.257 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1K]
  • 国有企业实数融合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的进程及机制——基于制度逻辑的视角

    张玉婷;张戟晖;

    实数融合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已成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基于制度逻辑理论,采用单案例研究法,对国有企业如何通过实数融合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结果发现:第一,国有企业通过实数融合带动地方特色产业振兴的进程包括实数融合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第二,在乡村产业振兴场域中,国有企业主要面临政府逻辑、市场逻辑和社会逻辑三种制度逻辑类型,并在不同阶段呈现动态变化特征;第三,在不同制度逻辑作用下,国有企业通过搜寻,明确多元制度逻辑共同作用下的共享价值,通过嵌入,实现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共赢。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动态循环,形成电商品牌共创、数字价值共享及数字生态共建的实数融合机制,促进产业聚集、实现产业联动及形成产业共同体。研究可为地方国有企业带动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实践参考。

    2025年06期 No.257 2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1K]

国际中文教育研究

  • 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王海峰;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语境下,国际中文教育承担着中华优秀文化跨时空传播与传承的重大使命。研究以文化生态学为理论框架,揭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在国际中文教育场域中的本质关联,构成“时空互构—功能互补—价值共生”的三维协同动态关系。具体表现为:时空互构是基础,为传播与传承提供了存在的维度;功能互补是核心,通过文化符号外化与内化的相互配合,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播与传承;价值共生是目标,在文化认同建构与根脉维系的过程中,实现中华文化主体性与开放性的辩证统一,推动中华文化生命体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构建“三维协同”理论框架,既为中华优秀文化传播与传承的一体化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也能进一步推动其在全球传播进程中持续保持生命力。

    2025年06期 No.257 36-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8K]
  • 明末至民国时期来华西方人学习中文的三种教育模式及其当代价值

    曹贤文;李蕊君;

    来华西方人的中文学习和教育模式研究既是国际中文教育史中的一环,对中西关系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而言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本文总结了明末至民国时期来华西方人学习中文的三种教育模式:寓所私塾式、书院学校式、大学系科式。这三种中文教育模式在不同时代相继出现,螺旋上升,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不断完善,大大丰富了中文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实践,也有效提升了中文教育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程度。习近平主席在致2024世界中文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国际中文教育“凝结着中外人士共同的心血”。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中文教育史研究,把昨天和今天的历史贯穿起来,把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中文教育史联通起来,在继承和借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持续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创新发展。

    2025年06期 No.257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8K]

国际中文教育研究_青年学者论坛

  • 大模型国际中文教育知识与能力测评比较研究

    于澜;

    随着大模型技术在许多行业的广泛应用,其在特定专业领域的应用效能测评已成为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以国际中文教育为特定应用场景,基于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与案例分析题三类题型,系统考察八种主流大模型——文心一言、讯飞星火、通义千问、豆包、智谱清言、DeepSeek、Kimi和ChatGPT在国际中文教育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表现。结果表明:在国际中文教育知识领域,豆包表现最佳;在专业术语的名词解释方面,文心一言表现最出色;在案例分析方面,讯飞星火表现最佳;在处理综合任务方面,豆包表现最好,DeepSeek、文心一言次之。未来,国际中文教育应发挥大模型文本生成及跨文化意识优势,大力建设本领域专用大模型;聚焦测评问题,差异化训练大模型,提升大模型相关性能;发挥大模型辅助作用,构建国际中文教育领域测评框架,推动大模型迭代升级,加速推动国际中文教育迈向数智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2025年06期 No.257 5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5K]

民族与文化

  • 藏羌彝走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微观缩影与当代价值

    周大鸣;

    以中国西南“藏羌彝走廊”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民族学与人类学区域整体研究视角,系统性探讨该区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所呈现的微观缩影及当代实践意义。首先梳理了从“藏彝走廊”到“藏羌彝走廊”的概念演进与学术认知深化过程,并强调羌族在区域民族格局建构中的历史地位,进而从地理格局与民族生态切入,剖析横断山脉多民族交错杂居、多语系并存与文化交融的共生机制,从而揭示自然地理环境与族群互动之间的深层耦合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历史维度出发,通过民族迁徙、文化传播与商贸往来三个面向,阐释该走廊作为南北通道与文化枢纽的动态过程与连续性交往历程。此外,在文化遗产方面,地标性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象征系统共同承载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积淀与集体记忆。有鉴于此,深入探讨了藏羌彝走廊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探索多民族地区现代化道路所提供的理论启示与实践路径,从而拓展了民族走廊理论的深度与跨学科研究的视野。

    2025年06期 No.257 66-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3K]
  • “道”与“器”:人文、科技与教育

    石硕;

    日常生活中人们挂在嘴边的“文化”是什么,怎样做可提升“文化”,这是通常被忽略但又十分重要的问题。当今,吸纳海量信息的AI为人们获取一般性知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对人文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人文是否会日渐式微和萎缩,人文与科技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人文是否会被科技替代。这些问题迫切而尖锐,逐渐地威胁、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让人不得不认真面对和思考。文章从“道”与“器”角度,对人文与科技的关系进行了梳理与讨论,指出“道”“器”密不可分,人文与科技融合是未来大趋势。但人文根植于人性,固守“人本”立场并引领人类的方向,科技则是人类前行的翅膀。二者为同一硬币的两面,唯有相互融合,相得益彰,才能发挥最大效应。轻视人文会导致人文教育的缺失,将付出沉重代价。

    2025年06期 No.257 76-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社会学研究

  • 超越行政与自治二元对立: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过程研究

    魏程琳;

    国家强行政能力是社会民主的基本保障。城市社区治理长期面临着居委会行政与居民自治分裂对抗的学术争议和实践改革张力。鉴于城市社区自治面临参与机会不均、成本负担过重等现实问题,应超越行政与自治二元对立的框架,加强基层党组织引领居民民主自治的能力,实现自上而下的行政资源输入与自下而上的民众参与的有效衔接。从实践层面看,社区居“两委”组织的强行政能力和工作热情是基层党建引领民主自治的前提条件,居民区党组织协同居委会保障居民均等参与、降低居民参与成本则是两个关键机制。基层党组织通过搭建公共决策平台、强化民主管理机制、优化民主监督机制、提供组织和经济资源,促进居民在公共事务决策、管理和监督等流程上的高效参与,提升居民自主化解公共问题的能力,上述实践探索进一步拓展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过程”内涵与技术实现路径。

    2025年06期 No.257 8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8K]
  • 迈向整体智治:数字政府一体化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进路

    詹国辉;

    数字政府一体化建设是顺应数字化社会发展趋势,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基于整体智治的理论视角,建构价值、结构与行动的三维分析框架。通过对L市X局的实践研究发现:“一网统管”改革显著提升了数字政府一体化的实践成效,但因价值维度上的理念冲突、公共价值忽视和公众参与缺失;结构维度上的组织条块关系不畅与协同机制缺位;行动维度上的技术瓶颈、实践操作难度高与专业化人才短缺,制约了数字政府一体化进程。基于此,必须强调人本服务理念,促进公共价值的共创;解构组织壁垒,构建协同高效的治理体系;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注重培养高素质数字化人才,从而实现数字政府的整体智治。

    2025年06期 No.257 97-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3K]

教育学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转化的美育理论建构:价值、实然与路向

    朱德全;赵静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美学思想,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库”。其美学核心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强调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追求超越形式的生命意蕴,最终使人“诗意地栖居”。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美育资源、构建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中国式现代化美育特色理论体系成为重要的时代使命。通过梳理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理论的历史渊源,论述儒家之“仁”以“天下归仁”的美育信念、道家之“道”追求“道法自然”的美育境界、禅宗之“悟”体现“渐修顿悟”的美育灵魂所蕴含的美育思想。然而,当代美育受西方美学引进影响面临全球化冲击、审美观念转变等挑战,陷入迷失于多元文化杂糅,学科交叉融合使其核心概念界定模糊,市场功利化与浅表化危机,缺乏资源保障等困境。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转化,依国家战略导向,应构建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美育理论“三大”体系,树立“大美育”意识,界定学术体系,提炼标识概念;借跨学科新兴技术赋能,革新思维范式,形塑智慧美育,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美育发展。

    2025年06期 No.257 107-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9K]
  • 教育强国背景下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进路

    叶飞;

    教育强国建设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内在的关联,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可以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政引领及价值支撑,而教育强国建设也可以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政策支持、改革动能及资源保障。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深入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整体布局和全面落实,可以加快构建立德树人新格局,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的人才基础及思政引领力。为此,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在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开展各个学段思政课的系统性设计,并以落实立德树人为灵魂统领、以构建高质量的课程教材体系为核心任务、以加强数智化赋能为重要条件保障、以深化教师队伍一体化发展为核心推动力,全面提升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质量及成效,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

    2025年06期 No.257 117-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 纪检监察人才“双循环”协同培养模式建构

    唐清利;

    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背景下,纪检监察学科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然而,当前纪检监察学人才培养面临学科基础薄弱、教学资源匮乏、培养与实务需求脱节等结构性困境。基于协同创新、教育生态以及情景学习等多学科理论融合视角,提出校际与校地协作的“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内循环”实现校际资源的整合,通过“外循环”推动校地协同促进实践赋能,整体建构“资源整合-实践育人-平台支撑”的三位一体协同框架。该模式旨在系统回应纪检监察人才需求强调政治素养、职业伦理与实务能力并重的特殊诉求,解决当前纪检监察学人才培养面临的结构性困境,把廉洁文化、纪律意识、政治忠诚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流程,从而推动人才培养从“学科依附”走向“自主创新”,从“理论传授”转向“协同共创”,以期为构建中国特色纪检监察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具有普适性的理论模式和可复制的协同创新范式。

    2025年06期 No.257 125-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法学研究

  • 职务发明创造专利共有份额处置问题研究

    刘强;

    职务发明创造专利共有人可以对共有份额进行处置。专利权共有份额的转让分为广义共有份额转让和狭义共有份额转让。职务发明创造专利共有人转让共有份额的权利应当得到保障,以促进技术成果权益流转。职务发明创造专利共有人转让共有份额的权利也应受到相应限制,以避免在共有人之间产生利益冲突。职务发明创造专利共有人转让共有份额时,其他共有人享有优先购买权。职务发明创造专利共有人可以请求按照共有份额对专利权进行分割,形成多项专利权并分别行使相应权利。职务发明创造专利共有人可以放弃共有份额,该共有份额由其他共有人进行合理分配。

    2025年06期 No.257 135-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5K]

语言与文学研究

  • 汉语史史料学史探赜

    吴继刚;

    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秘阁校书,1906年章太炎提出“语言文字之学”概念,1998年《中国语言文字学史料学》出版,以此三个时间点为界可将汉语史史料学史分为萌芽、发展、成熟三个时期。其中,萌芽时期的汉语史史料整理重在名录、传世文献的形成、金石材料的整理、古注和字书的辑佚,发展阶段重在出土文献甲金简的整理与研究、传世文献里原生史料的考辨、传世文献里语言学再生史料的汇编与编目、专类汉语史原生史料的整理与汇编、汉语史史料的深入研究与利用以及史料学课程的开设,成熟阶段重在史料学的学科建立与理论建设、出土文献及域外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汉语史史料的深入研究与利用、汉语史史料的辑佚工作等。

    2025年06期 No.257 147-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