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其松;
<正>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指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2025年06期 No.257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 胡博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融入全球化进程,既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举世瞩目成就,也暴露了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不足、受资本全球积累结构掣肘的问题。新质生产力以原创性和颠覆性科技创新为核心,以战略性和未来产业为依托,为破解资本全球积累结构对中国产业链的“低端框定”和价值链的“低端锁定”,提供了内生动力和物质基础。为此,以新质生产力重塑资本全球积累结构,要以建构新发展格局为基础,以协同国内外价值链为重点,以中国特色科技体制为依托,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资本积累结构提供“中国方案”。
2025年06期 No.257 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5K] - 胡剑波;樊国杰;
因地制宜发展省域新质生产力,是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力抓手。通过三阶段超效率SBM-DEA模型与GML指数模型采集并分析中国大陆30个省域行政区的新质生产力的静态和动态演变特征,继而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探索其空间收敛性。研究表明:初始阶段中国省域新质生产力年均水平值为0.382,剔除外部影响因素后,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整体有所下降,呈现显著的省际差异及八大经济区差异,且沿海经济区高于其他经济区的典型特征,但其向好的趋势明显,展现出新质生产力跃升的巨大潜力;新质生产力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生产边界的移动,其驱动机制呈现出双重驱动型与单极突破型的特征,表现为“东、中、西、东北”依次下降格局;各省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地理空间上普遍不存在σ收敛,但存在显著的空间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研究结论有助于把握新发展理念背景下中国省域新质生产力的真实发展水平与分布特征,同时为全国八大经济区及其他区域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策略提供理论支撑。
2025年06期 No.257 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1K] - 张玉婷;张戟晖;
实数融合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已成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基于制度逻辑理论,采用单案例研究法,对国有企业如何通过实数融合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结果发现:第一,国有企业通过实数融合带动地方特色产业振兴的进程包括实数融合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第二,在乡村产业振兴场域中,国有企业主要面临政府逻辑、市场逻辑和社会逻辑三种制度逻辑类型,并在不同阶段呈现动态变化特征;第三,在不同制度逻辑作用下,国有企业通过搜寻,明确多元制度逻辑共同作用下的共享价值,通过嵌入,实现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共赢。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动态循环,形成电商品牌共创、数字价值共享及数字生态共建的实数融合机制,促进产业聚集、实现产业联动及形成产业共同体。研究可为地方国有企业带动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实践参考。
2025年06期 No.257 2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1K]